七村建厂
80年代的台湾正处于工业转型时期,电子行业正在兴起,成为主流行业,而传统制造业由于人力缺乏等诸多因素而发展缓慢。此時30岁的董事长依旧下定决心专注于传统的五金行业,坚持要把匠心理念传承下去。在当时的环境、政策以及人力资源条件考虑下,王光彬董事长将目光转向大陆。他知道,要把传统行业继续做下去,首先最重要的因素是市场。而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大陆,正好具备市场大、劳动力多以及交通便利等重要条件。
初到大陆的王光彬董事长
1991年,顺应时代的浪潮,搭乘着国内改革开放的春风。经过论证和实际调研后,庆琏集团决定斥资1.66亿港元在孙中山先生的故乡——广东省中山市建厂,专业生产各种园林工具。经过有条不紊的紧张筹备,1993年,中山庆琏在中山坦洲镇七村正式落地开工。当时的中山庆琏,无论是占地的面积还是厂房的面积都比较小,一栋L型的三层厂房、一条流水线加几十个人,就是当时中山庆琏的全部家当。现任中山庆琏副总经理的陈计旺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:“那时候出来找工作的人很多,进厂要凭关系才行,我是1994年5月5日进入公司,那年才19岁,是公司的第一名员工。当时是在威华公司开车的表哥介绍到庆琏的。记得面试我的是一名台湾经理,他问我:你老家是哪里的?有没有驾驶证?能不能吃苦啊?我回答说能吃苦,会开车。就这样通过了面试,当天就叫我上班,开车送他去一个珠海客户的公司。吃晚饭时台湾经理还叫上我一起,那是我人生第一次上酒店吃饭,觉得非常的美味,心中也开心的不得了,也感受到庆琏公司对于员工的尊重。当时,厂房还没有完全盖好,工厂也没有正式投产。回想那个时候,我白天当台湾经理的司机,到处找供应商,空闲时就到车间去学习帮忙,经常帮着经理应酬客户和去政府办事;晚上回到公司还兼职当保安看守建筑工地。虽然那段时间很辛苦,但我过的很充实,学到了很多知识。我要感谢老板和公司董事会对我的认可和栽培,同时也要感谢庆琏兄弟姐妺们这么多年来的帮助与关怀!”
旺副总
“东方风来满眼春”当时的中国大陆百废俱兴、全国上下正鼓足干劲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阔步前进。但由于大陆的工业基础比较薄弱,很多原材料和机器设备都比较匮乏,需要从台湾进口,供应链也很不完善。这无疑大大增加了生产成本和时间成本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王光彬董事长白天到处奔波寻找供应商,晚上应酬客户,空余时间还要了解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各种政策。终于在东莞、广州、小榄等地找到了电镀、热处理以及冲压等工序的供应商们。虽地点远而分散,要自己派车拉货,但它解决了当时庆琏面临的最大的困难。现任公司协理、时任中山庆琏资材组长的刘嵩恩回忆说:“由于当时交通不发达,没有高速公路,只是两车道的省道,经常塞车,一塞就是半天,去一趟东莞深圳还要过轮渡,来回需要一整天的时间。“早上不见日东方,晚归常伴月西窗”也成了家常便饭。但当时大家都有使不完的劲,不知疲惫,也没有怨言,都尽职尽责的去做好本职工作,我当时最担心的就是物料不能及时供应,耽误了生产和出货,所以经常忙到深夜,当所有工作完成后,才能安心的睡觉 。”
公司买的第一辆小轿车
为了让员工感受家的关怀,每年除夕,董事长都会携家人来到大陆和员工们一起欢度新年。王光彬董事长和王光达执董请全厂的员工在一起聚餐、唱歌、抽奖、“大碗喝酒,大口吃肉” 把酒言欢,共度美好的除夕之夜。在日常的工作中,董事长和王光达执董都是亲力亲为,从接单——货期——原材料——报价——模具开发——工艺——品质——出柜等方面,董事长都亲自把关追踪,以确保每个环节都不会出错,为了保证订单顺利完成,董事长也会和员工一起奋战在生产线上,经常通宵达旦,和员工同甘共苦。而王光达执董则亲自教授员工操作机器设备,完善工艺流程和产品的加工技术。为公司培养了大批的技术人才。时任中山庆琏装配组长、现担任越南 UNITED JUMBO 公司副总经理的向水平回忆说,“由于工人都是农村来的,对于很多设备都是第一次见到,也根本不会操作,什么精益生产、ISO、6S、BOM表、工艺流程这些根本都不懂,我自己也是跟着董事长和王光达执董每天学习,一步步成长为公司管理人员的。”
左一旺副总、左二向副总、右一刘协理
1997年,王振安副董加入庆琏,负责公司的业务工作,使公司的客户和订单数量出现了迅速的增长。所谓“兄弟齐心,其利断金,三军用命,坚不可催”正是当时处于发展期的中山庆琏的真实写照。
1998年被称为庆琏的“品质革命年”。当年德国买家反映庆琏的产品有质量问题,为了弄清楚状况,王光彬董事长亲自带队前往德国查验,并发现了当中的问题。在此事之后,董事长深刻意识到品质的重要性,当机立断成立了庆琏的品质部。在94、95年先后加入庆琏,现为品质部组长的李巧静和杨林华两人回忆说:自从品质部成立后,品质管理体系逐步完善,员工的品质意识也逐渐增强,每次进货及产品完成之后都有QC人员仔细检查,以保证产品品质,提高客户的满意度。员工品质观念的改变为庆琏产品在国际市场立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从1993年到2003年;从刚开始的几十名员工,到后来的上千名员工;从当初的一条生产线到后来的成批配套的生产线;从一年几百万美金的产值到后来的上千万美金的产值;这飞跃式发展扩张的前后,无不凝聚着董事长和董事会成员的心血和努力,无不凝结着老一辈庆琏人的艰辛和奉献。
十年春秋,几多汗水。当我们回望七村建厂的这一段历史,回望老一辈庆琏人的青春岁月,回望他们的奋斗历程,内心感慨万千,久久不能平静!
致敬过去的光辉岁月!
致敬所有的庆琏老兵!
致敬伟大的庆琏精神!
(未完待续)